在京沪量子通信干线工程的批评和讨论中,还是要实事求是,用工程指标和经济效益的数据说活,用逻辑思维作出分析和判断。发表多少论文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得再多的奖,哪怕得了诺贝尔奖也与工程建设没有关系。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需要相互学习沟通,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没有通信密码学专家主导的量子通信工程,指定只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明星绯闻事件提供了“中间人攻击”的经典案例
维护安全通信,首先你得知道对方是谁,其次才是对话内容的保密,否则你很容易受到“中间人攻击”,把私密主动送给攻击方而浑然不知,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近日,炒得沸沸扬扬的明星吴某凡的绯闻就是一件“中间人攻击”的经典案例。因为量子通信缺失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功能,所以很难避免“中间人攻击”,只要有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刘某超”就可破解量子通信。
走下神坛的量子通信工程
“量子通信的无条件安全性是可以用数学证明的”、“只有量子通信可以拯救公钥密码危机”是两个毫无科学根据的神话故事,“极低的成码率”、“不能与互联网兼容”和“极不安全的可信中继站”是量子通信工程无法逾越的三座大山。编造和宣传这两个虚假的神话故事目的是为了掩盖量子通信面临的实实在在难以解决的三大工程困境。虚假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工程困境是硬币的两面。
”京沪量子通信工程完工已有二年,上述三大技术困境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量子通信工程失去自愿付费的忠实用户群,现在只剩下各级政府买单了。工程的投资费用就别提了,估计现在连日常运营维护都无法自理,没有任何经济效益、没有铁杆用户的京沪量子通信工程被市场无情地抛弃是必然的下场。
为量子通信辩护弄巧成拙 玩弄文字游戏越描越黑
美国安全局对QKD的判决书发布后,潘院士通过中国信息学会首先就是通过举报企图封杀消息的传播,失效后他们再生“偷梁换柱”之计,在NSA报告的翻译上玩弄文字游戏偷换概念混淆是非。他们在NSA 原文中的关键结论作了删除或者篡改。他们删除和篡改的地方不是一处而是多处,不是隨意而是非常的精准。由此可知,他们非常清楚 QKD 的要害问题在哪里,我一直希望他们仅仅是无知,但现在的情况更让人担心,“如果一个人堕落到宣传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
美国国家安全局重拳出击 量子通信工程被判出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才是谍中之谍,黒箱中的黑箱,是世界密码学发展的源头和风向标。2020年11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密码术《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 and Quantum Cryptography(QC)》的政策报告。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这份报告对于量子密钥分发的炒作无疑是致命一击,Game is over。美国国家安全局重拳出击,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量子通信工程终于倒在了2021年新年的门口。
否决量子通信工程 英国情报部门再发白皮书
2020年3月24日,隶属于英国情报安全总部(GCHQ)的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发布了一份白皮书。
白皮书阐述了NCSC在两种依赖于量子物理学的安全技术上的立场:量子通信QKD和量子随机数生成。本文把白皮书关于QKD的原文转发如下,同时把重点部分圈红并直译出来与读者分享。
欧盟网络安全局的研究报告否定量子通信的实用性
2021年2月9日,欧盟网络安全局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后量子公钥密码 PQC,抗量子攻击的现状和未来》。这是继美国安全局之后,世界上更多的发达国家放弃量子通信 QKD ,决定釆用 PQC 以应对量子计算机威胁保护信息安全。
美国国防部对量子通信技术的评估
2019年12月,美国防部国防科学委员会发布《量子技术的应用》报告的摘要。摘要概述了量子传感、量子计算,以及量子通信与纠缠分发领域的主要发现,认为量子传感系统、计算及通信系统的应用将为美国防部开创量子使能能力的新时代,并就如何发展提出建议。
在关于(量子)通信系统部分,该报告摘要明确指出:理论上量子密钥分发可提供香农信息论定义的密码安全,但其能力和安全还存在欠缺,不能供美国防部使用。
法国国家网络安全局质疑量子通信实用性
2020年5月,法国国家网络安全局(ANSSI)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技术指导文件,文件的题目是:应该将量子密钥分发(QKD)用于安全通信吗?法国政府对量子通信的态度从这份文件的题目上表露无遗。全文事实清楚、逻辑严密、观点精准,对量子通信的一些致命弱点分析非常到位,这是批评量子通信的一篇纲领性文件,值得有关方面引起重视。
英美国家关于“量子通信”工程化的评估和看法
为什么英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量子通信”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给人的印象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解读。本文将对英国情报部门的白皮书、美国空军的一份调研报告和日本科学家的一篇综述性论文作些介绍,为读者们分析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作重大技术决策时,多听听别人的声音多了解外人的想法这大概不会错吧?